初中博识课
 
    课程活动
        
        
      初二博识之建筑之旅2:颐和园
2013-03-20 11:34
| 课题:首师大附中博识校本课程——系列十二:建筑之旅 —— 园林精品:颐和园 | ||
| 学生:2011级初二全体学生 | 时间:2012年3月15日(4/5/6班学生)    2012年3月22日(1/2/3班学生) 下午1:30-4:00 | 地点:颐和园 | 
| 本课开展的意义与目的: | 颐和园是北京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皇家园林,园内有形式多样、外观优美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实地考察这些古老的园林建筑,并深入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希望此次实地考察活动,能促使学生将已有的古建筑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联系,形成新的迁移。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 |
| 本次活动的内容简介: | 参与此次活动的任课老师:历史教师:夏艳芳;钱月 地理教师:宋丽芳;数学老师:高美娟;班主任:邵海磊、刘萍、黄晓燕、吴哲、周扬、王梅、吴胜会 活动概述: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 "时期,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 |
| 本次参观课程的课前计划 | 课程目的:  通过参观、完成学案等手段,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体会;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受建筑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民族归属的感知。 课程组织方式:全体参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游览。 课程重点及难点: 颐和园面积较大,游人较多,初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组织学生有序参观、集中注意力关注古代建筑,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课程实施: [知识问答]  1.你知道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古代皇家园林,它们的造园主旨是什么吗? 2.颐和园中的景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区域,你能分别说出这些区域中的一个或几个代表建筑物吗? 3.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你能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写出几个与颐和园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4.仁寿殿前除了放着铜缸、铜龙、铜凤三种铜铸品外,还有一尊造型独特的铜铸神兽,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的寓意是什么? | |
| 课堂开展情况: |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5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