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浅析学习动机

2011-02-23 08:05

语文教研组  孟庆芬

 

摘要: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学习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游刃有余。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逐步理解、恰当运用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培养     激发     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制约,还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据国内外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并无明显的悬殊,而导致同一班学生学习成绩存在较大距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差异。这就把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具有核心的意义,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

一、学习动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 同样, 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被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 学习动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 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所设定目标的内容在心理历程, 例如“考上重点高中”可作为学习的一种动机, 驱使中学生在中考前埋头苦读,潜心备考。学习动机可以作为教育目标,又可以作为教育手段,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学生来说,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着学习的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的,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其次学习动机具有维持和强化学习的作用,强化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活动的维持和强化作用是不同的。高尚的学习动机比低级学习动机作用更大,动机强比动机弱作用大。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那些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更能持之以恒,具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动机的效率也随之提高,直至一个最高点,但是如果超过这一点,学习效率反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降低。再次,学习动机具有调整学习的作用,影响学习效果,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为达到学习目的,会主动地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时间进行科学的分配,可想而知,其学习成绩必定会很高,尽管动机对学生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识的相互作用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生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识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学习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一)普通型学习动机  

 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努力掌握技能的一种持久和广泛的倾向。普遍型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便会从小学持续到大学,持续到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型学习动机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校长期整体教育的结果,如果有的学生只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对其它学科不感兴趣,这就是具体型的学习动机。具体型学习动机只在特定的班级或课程中推动学生学习,它更多地是在求学经验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形成的。          

(二)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

表面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为应付检查和考试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驱动下,采用一些应付型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学习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易懂和掌握知识而努力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它的作用下学生可能采用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学习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影响下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则较大地受其他观点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所具有的动机特点也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在这三种动机中深层型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这说明大学生对学习抱一种积极的态度,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但是也发现他们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有减弱趋势,而表面型学习动机会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强,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和实用性,这不利于大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

(三)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指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不在学习活动之外。外在学习动机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学习活动之内,而在学习活动之外。例如,有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不在于喜欢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在社会上成名。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群

(一)内在因素群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特征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我们知道随着机体的成熟,阅历的丰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学习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前及学龄初期的孩子,注意力发展不完善,喜欢丰富直观的东西,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有趣的教学内容上。到了少年期,他们的知识逐步丰富,自我意识增强,关注外界的评价,把获得长辈的认可、取得荣誉作为学习的动力。步入青年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产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自我价值成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其次,不同的个性、气质特征的影响。每个人独特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处理事情的思想和方式及想法就不同。学习动机激发程度也受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影响。个性开朗、活跃、富有好奇心的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学习热情较高,但他们的学习持久性较不容易保持,易受外界新奇事物的吸引。个性内向、拘谨的学生学习较呆板,兴趣较稳定。学生意志力的强弱程度对其学习动机的维持也有重大影响。意志力强的学生学习上不怕困难,反之则对自己缺乏信心,畏缩不前。再次,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及兴趣爱好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存在影响。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相对较容易吸收理解所学的内容,那么他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比智力相对低的学生大。如果引导得好,这类学生的自我功效感就很容易形成,这就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反之,智力较低的学生学习较困难,如果不加倍努力就不易取得好成绩。引导不当还会使他们灰心丧气,学习动机自然无法形成,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外在因素群, 是说学习活动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可避免地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并非单纯指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还包括意识形态中人的观点、言论、看法等。外在因素群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子系统。

1. 社会子系统。社会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大环境。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向应该是社会需求的体现。而社会需求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说明社会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为了适应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向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靠近。社会上流行的观念、思潮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往往就是社会成员群体性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一种大众化的趋向。学生也是社会群体中的组成部分,学习动机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也必然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某一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的论调就曾大大动摇了学生的学习信念。社会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大环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正确的意识指向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2. 学校子系统。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处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群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学校直面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学校的教育举措无不时刻牵动学生的行为与意识,学校的教师、教材、学习氛围等种种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教师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专业素质强、知识丰富、热爱工作、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充满热情与智慧,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就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教师如果专业不精、情绪低落,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是呆板、单调、死气沉沉,可想而知,这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无从谈起。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与课堂组织技巧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独特的课堂组织方式才能给学生以新颖的感受,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采用奖罚评价激励的手段要掌握好分寸,力求恰如其分。如果单单重奖励,往往使学生以得到奖励为学习动力,失去自我功效感,同时又容易助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反之,仅仅重惩罚,又会使学生破罐破摔,厌恶学习。只有奖惩两者相结合,在表扬的同时鼓励他们再接再励,指明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要肯定其取得的进步,才能真正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学校采用的教材如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陈旧落后,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知识面宽,对新事物理解接受快。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更不用说引发他们的兴趣了。因此,教材应当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更新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着的学习兴趣。学校的学习氛围如何,影响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生活学习在学生群体中的,群体的行为必然对其个体有深刻的影响。一个由积极向上、努力勤奋的群体营造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之间产生榜样的作用。

3. 家庭子系统。家庭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社会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体现的,不同家庭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体现父母的期望、态度、志向,所以家庭应当正确对待孩子,尽量为孩子创设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尊重、支持与帮助会大大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外在因素群的三个子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决定性作用。加强三者的配合、协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社会、学校、家庭还要注意在教学教育方式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切不可一刀切。这样才能使内外因素群有效协调,有机结合,使学生健康正确的学习动机得以激发与提高。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在学习活动中,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它可能是微弱的,也可能是强烈地使人们尽最大努力去达到期望的结果。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动机的培养  

 动机的培养是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即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目的性教育是学校的一项主要的经常性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要使目的性教育取得成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和开展活动,如故事会、主题会议、英雄访谈、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课题研究及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使动机的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动机去克服错误的动机,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教师要爱惜学生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的方面有:a.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任何一件事,只要获得成功就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继而更关心这类事或物的发展,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学生在化学课上,问题回答得好,受到老师表扬,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学生对化学就产生了兴趣,进而可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上成功的结果,应利用各种机会预以承认,使学生得到愉快的体验。 B.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 动机作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其强度往往取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对成功结果期望值高的学生能积极进取向目标挑战,倘若失败他仍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缺乏努力并设法控制和改变自己。这种成就动机愈强,学习兴趣愈浓,学习的效率愈高,成绩就愈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C.对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 学生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成败结果,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值高,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多。因此,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课题,有助于发展学生兴趣。D.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 , 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不太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的愿望。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过浅,引不起学生兴趣;过深,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加深和充实新知识,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习兴趣。

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动机的迁移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体验不到满足学习需要的愉快情感,对学习持冷漠态度,甚至有厌学情绪。但这些学生往往对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或某个兴趣小组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把这些积极因素和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动机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为什么而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等总的学习目标。长远的学习目标能 使动机作用较稳定和持久,但长远目标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目标体现的。所以教师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新课之前,都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目标、要求,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记忆化学符号是枯燥的,但当学生认识到它是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进行相应计算的基础时就会提高积极性。每一课题目标越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并能及时作学习目标检查时,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研究发现,人类有一种不确定性的需要,它驱使人们追求那种现时还不能解决、需要进行探索查明真相的问题,并使人们产生不同强度的行为直至问题解决或出现新的问题。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来自已知的与未知的知识之间,已会的与未会的基本技能之间,认识的与不认识的、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之间。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如:化学教学中,铁的生锈一节,要学生设想,铁在什么情况下锈蚀最快?是水中、油中、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还是埋入地下?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能在教学中经常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使学习动机始终处于被激发状态。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出现的错误等,能促进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的热情,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业要及时批改,认真讲评,结合教学要经常举行单元和章节测试并做好试卷分析,及时查找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以利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

4.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鼓舞斗志,克服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习竞赛被看作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关于学习竞赛的作用问题,国外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实验研究。例如,查普曼(J.C.Chapman)和费得(R.B.Feder)对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学生进行十天(每天10分钟)的加法练习对比的实验。一组是竞赛组,另一组是无竞赛组。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严肃的学校工作条件而完成作业,竞赛组除这个条件外,还有一个“为了每天统计表上登计分数和红星”的诱因。实验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见图4-2)。马荣(J.B.Maen)还对团体竞赛和个人竞赛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竞赛组(包括团体竞赛和个人竞赛)的成绩均优于无竞赛组,个人竞赛的成绩优于团体竞赛的成绩。

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开展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竞赛也可能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为,既然是竞赛,就必然会产生某种竞争心理,以超过对方为目的,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帮助,甚至会滋长个人名利思想;竞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往往是以高度的紧张为前提的,心理过度紧张容易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竞赛的结果总是少数人得名次,多数人为陪衬,一定数量的人为落伍者。获胜者受到鼓励,失败者会焦虑不安,忍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竞赛虽然有可能产生这些消极作用,但是这些消极影响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为了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预防其消极影响,在组织学习竞赛中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竞赛,把竞赛看作是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学习的一种方式。在竞赛标准方面,应体现鼓励进步,团体互助,从而有利于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把竞赛变成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竞赛要尽可能增加获胜的机会。频繁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而且容易增加学生精神负担。因此应适当组织竞赛。组织学习竞赛时,可按学生能力水平设高、中、低组,或单项竞赛,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以增强信心。

5.教师的评价——表扬与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除给以分数或等级外,批上适当的短语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表扬、奖励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过多使用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一般来讲,经常表扬比经常批评效果要好,成绩差的对表扬反应积极;女生喜欢表扬,男生易受责备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评价要客观、公正、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并且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应当适当运用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是很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涉及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课堂教学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培养与激发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 韩仁生、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 []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0.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