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2011-02-23 08:00
文综教研组 袁峥
2007—2008年度开始的北京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回首自己有幸参加的第二轮,回顾去年一整年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是苦乐掺半。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在带给我尽情畅想、畅游史海、尝试新法教学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我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深深的思考。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有着不可跨越的时序性和前后转合的整体性,新教材独树一帜地打破时间和地域框架,跳跃性地将众多仅仅是宏观概念上相似的不同专题整合在一起,本身就超越了人的基本认知规律;此外,备课容量之大、深浅难以掌握;知识结构严重欠缺,教材拓展又囿于课时所限;学生听课兴趣盎然,归纳总结却一头雾水,考查过程又抓不住要领……等等困难一时间全部呈现出来,在新课程行进之初就遭遇如此多的挑战,即使自己对早有心理准备,仍不免沮丧彷徨。历史新课程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原有思维真的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该怎么办?我认为,抱怨和喋喋不休都是无济于事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挑战,积极应对。
一、“改变观念,完善自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
1、“意义建构”的认同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课堂的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将自己作为教育研究者,而站在专家的高度审视课堂,我们首先会关注课堂背后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在课程改革中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注重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评价学习过程的最终标准是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比较过去的“教师中心”论,它的研究视角已发生了重大转移,即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历史新课程会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有可为。
2、“以人为本”的实践
在当今的文化中,人们常常相信每一个客观的问题都会有某种技术上的解答。于是,我们急于寻求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实用技能、窍门。我们常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某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但课堂教学改革仅靠课程、教材改革,仅靠教学技巧运用甚至仅靠“专业胜任力”都是不够的。如果缺失了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教师心灵和人格的力量、缺乏对学生的热爱、缺乏对教育动机、理想使命的理解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是很难成功的。
新课程力求做到服务学生的人生,它的理想目标是未来合格公民的人格教育。关注学生的行为成长,关心学生的道德理想,关爱人的生命品质,教育在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课堂内外几句鼓励,一个眼神,一份微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与学生交谈沟通,能任意叫出自己所教几百个孩子的名字,这些触及心灵的力量强大到超乎你的想象。通过一节一节文化课,打开学生蒙蔽的双眼,点亮孩子们心灵的明灯,启迪幼童的精神成长,当我们经历过年复一年看似常规雷同的教学之后,感受到一个个绚烂如花的青春展开理想的翅膀,将书本的知识融入思想,铸就出辉煌,教育改革的目标才显示出现实意义。
3、“学无止境”的追求
教师的胜任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靠师范教育中有限的理论教育或短期实践得到的。它需要在长期不断地教学中身体力行,在成功中体会,失败中修补,挫折中完善。而这一切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阅读是课堂之外支撑课堂最强劲持续的物质力量。学无止境,不断充电,完善自我,发展课堂胜任力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作家毕淑敏就说过: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中收藏百代精华,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心灵,徐徐地加热,改变了人的精神分子结构。因此,读书吧,这是我们能够自如地运用各种教材游刃有余地教的最坚强的物质保证,通过书中汲取的营养,完善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也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参悟人生。
二、“大胆创意,勇于实践”,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
1、备课环节
历史专题教学新增加的部分内容,教师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例如三本必修教材中关于世界古代史希腊、罗马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部分内容。以往通史版教材从未将其列入大纲要求)因此在个人广泛涉猎、阅读的基础上,注重集体备课,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等方式,是完善日常备课的基本环节。
备课标。每一单元的教学设计首先写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做到教前心中有数,教时心里有底,教后考查有据。
备教材。通读目录,宏观了解单元知识架构,以图形表格形式构建知识基本框架;多方查找教学资料,书籍及各种声像资源。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对理科班学生侧重知识的趣味性,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制作历史小报、鼓励“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对文科生侧重历史思维训练,史料研读能力,宏观联系比较历史事物能力等。
备方法。针对不同主题的单元,设计具体教学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人物评价为中心的课堂研习讨论教学模式等。
备反思。教学结束后,围绕得与失进行教学反思,完善认识,以期改进。
2、教学环节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我的历史课堂基本形成了几种比较规范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预读感知-合作研习”教学模式;“知情转换”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等。限于篇幅,以下就前两种做一简单介绍。
方式一:“创设情境-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事物有重近疏远,易理解直接体验、难接受间接传递的特点,而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单向性,既不能直接体验,又不能返回重现。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创设情境的核心不仅是兴趣性,更重要的是体验,师生一起走进历史,体验历史,体验历史人物的悲欢,历史事件的跌宕,融历史、现实为一体。
例如在必修二第9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的教学中,学生针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特点无法准确地理解,我就采用此种教学模式,运用图片、视频和材料创设出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的种种备受歧视、束缚的场景,材料如下: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我带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直观感受、阅读分析史料、共同讨论主题、集体构建知识这一系列活动,完善了他们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妥协性的特点的认识,完成了“问题的解决”。
历史教育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对历史问题综合的、理性的思考。如果读完一段历史,只满足于呈现而没有引导思考,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教益。基于史实的认知和思考将我们的直观感受从无序模糊状态变成有意义的历程,并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
方式二:“预读感知-合作研习”教学模式
构建此种教学模式的想法来自于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思考,积极架构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教师需提前准备阅读材料,或书籍的某部分篇章,要求孩子底下作功课。课堂上仅对问题集体研讨、辨析真伪,完善意义。我曾尝试过运用在必修一第4课《
阅读材料提供:柏杨著《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七章“十四世纪”相关内容:
明政府建立之初,仿效韩宋帝国,中央政府设立下表所列的三个机构,作为中枢。由中书省首长,担任宰相,作为皇帝的助理。中书省内设立六部,负责全国行政。
本世纪(十四)八十年代,朱元璋诬陷宰相胡惟庸谋反后,即下令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摆升六部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首长(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不再设立助手,而直接向各部发号施令,已经够专制的政府,此后进入更绝对的专制。朱元璋另外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所委派的秘书,称为“大学士”。……
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他下令说:“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皇帝只有依靠内阁,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或案件上,签注意见,……不久之后,大权遂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内阁大学士有数人之多,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此人即世人所称的“首相”——首席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
更主要的原因是,……对皇帝如何裁决,是不是依照他签注的意见裁决,甚至会不会作相反的裁决,大学士都不知道,他们也很少有向皇帝当面陈述解释的机会。事实上,到了后来,皇帝深居宫中,不出来露面,大学士遂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他只有依靠这种脆弱的“票拟”,维持权力。而此票拟,却要仰仗宦官转达,并仰仗宦官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皇帝所颁发的命令,也由宦官传递,有时用批示,有时用口头,宦官的权力遂日形膨胀。而皇帝和大学士之间,往往互不认识。皇帝对大学士的印象,全来自宦官的报告。于是,政府大权又从大学士手中滑出,滑到宦官之手。我们可用下表显示明政府在下世纪(十五)中叶后所呈现的组织形态。必须对此形态了解,才能对明王朝了解。……
事先教师布置问题导读,如:明朝是个怎样的王朝?通过阅读你发现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明政府这样做有哪些利弊?……
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合作研讨。由小组预读思考题;选出别出心裁的成员代表做典型发言,交流本组研讨后的共同认识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引导全班分析材料,解决疑问;最后理顺思路,运用教材知识,巩固既成认识。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关键步骤是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拓宽学习,以读促思:明朝作为一个专制主义强化的朝代,其宿命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
3、评价环节
新课程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对待学生的评价上我格外注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认真正直,不说谎话。没有完成作业实话实说,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见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不对学生盖棺定论,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专长,发挥其能动性。因此一学期下来,我的历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课程之一。我深感自豪。
三、“任重道远,坚持不懈”教师对新课程实践的反思
1、还历史以生动鲜活的本性
历史新课程容量之大,过去三节课的内容现在常常需要一节课讲完,容易忙于赶进度而忽视生动丰富的历史情节,使历史富于“说教”少于生动。长此以往,历史将成为空洞理论的标签,也将失去需要感受生动鲜活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既给与学生大历史观,即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对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又要关注鲜活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的丰富经历,甚至一些历史小故事。无论“大”还是“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丰富生动的历史会教育他们努力成长为正直的公民、民族的脊梁。
2、怎样发挥主体性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他《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神话”,直指当前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教学改革,并认为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正是产生这一虚假主体性的“温床”。他认为“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该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①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倾听的课堂,尤其是历史教学的课堂。过度追求花哨和热闹,反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真实情感的表露,同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成长。
3、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是那些风格独特教师的课堂。或诙谐幽默,或循循善诱;或如高山拔地而起有磅礴的气势,或如涓涓细流轻声慢语娓娓道来……教学没有定式,不必为了效法别人刻意改变自己,“独特的就是个性的”,只要在实践中辛勤探索,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纳,并能产生共鸣的,就是好的教学风格,坚持下去,作最好的自己。
注释:
①(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P18 P28 P40 长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