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部分策略
2011-02-22 14:30
文综教研组 石丽丽
摘要
本文围绕“区域地理”部分教学策略展开,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认识区域”的认知结构。首先,提出了构建认识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的基本思路,即找出该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并将这些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勾画出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其次,构建认识区域地理差异的认知结构。区域差异反映在与其同等级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比较中。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可以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角度入手。
关键词
认识区域 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
正文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设计思路是,加强对所选区域深入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区域有深刻的印象,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并能够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作者提出了关于构建“认识区域”的认知结构的部分课堂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了解学生是如何在头脑中构造知识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学工作强调把知识与能力统一在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培养上,着眼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所谓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互相关联而形成的梯级结构和网络结构。所谓内化就是知识结构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形式转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中思维是内化的核心。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
例如,阅读一地的等温线图,其认知模式是:按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明一地气温差异的趋势及影响因素;: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分析同纬度两地气温的高低;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状况,分析一地气温垂直于等温线方向的变化程度:根据重要等温线(如供判断一地气候寒冷和温和与否的
如何构建“认识区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认识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
构建认识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的基本思路是:找出该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并将这些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勾画出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如何寻找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可从如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区域的自然地理方面,寻找其“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二是从区域的人文地理方面,寻找其“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
下面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为例,说明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由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组合而构成的。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应该分别寻找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并将其认知模式“凸现”出来。
【案例】区城地形认知结构的构建
例如,西亚和北非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这是从地形类型的构成角度对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加以认识的;构成中国地形骨架的山脉成网格状分布,北美洲的地形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南美洲的地形高原、平原相间分布,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是从地形空间排列状态的角度对区域的地形加以认识的;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非洲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料,亚洲的地形中部高、四周低、起伏大,这是从地势的角度对区域的地形加以认识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源、梁、介为其景观的鲜明特点,这是从一个区域有无特殊地形的角度对地形加以认识的。
区域特征教学应注意实现下述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通过读取数据表格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运用资料获取地理信息,包括:各种信息通道、音像资料、实际生活;教师提供的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构建认识区域地理差异的认知结构
区域差异是就同一等级区域而言的,任何一个区域又可划分为更小的区域,那么,这么小的区域之间(即上一级区域内部)仍然有差异存在。四大地理单元只反映了我国宏观尺度的自然环境差异,每个地理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差异仍然很大。由此,学生可对地理的区域性和差异性具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认识区域差异,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性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特征,就是因为区域的这种差异性。区域间之所以需要联系,也是因为区域各有特点。
区域差异反映在与其同等级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的总特征的比较中。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可以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角度入手。
1.认识区域间的差异
区域的划分是有不同指标的,但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个差异会带来区域发展的特点。
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认识区域间的差异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当学过几个区域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者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他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
例如,东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一个最北,一个最南,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异很大,致使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温带森林,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地,而华南地区则呈现一片热带景观,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又如,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工业区”可以与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工业区”形成条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这两个地区都具有形成工业基地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但由于区内资源配置的不同,工业区的性质和部门会有差异。这种对比式学习,又为认识其他区域差异打下基础。学生认识到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就能够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自己,同时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2.认识区域内的差异
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我们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
例如,陕西省和上海市的区域差异,是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比较。在陕西省内部,仍然可以区别为不同地区,并通过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具体的认识区域差异问题。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点,也是认识区域的主要内容。“区域地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策略很值得探讨,本文仅是做了浅浅的初探,恳请各位专家和各位老师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林培英: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分区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3、段荣国:区位问题的教法探索,地理教育,2004 (3) .
4、川良臣:高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及其构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