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培养习惯,优化学生成人的整体过程

2011-02-22 13:51

英语教研组  李培红

 

内容提要: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培养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作用。小而言之,习惯的好坏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大而言之,则会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将决定于他们今生的命运。既然习惯对一个人来说如此重要,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也迫在眉睫,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要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关键词: 基础道德品质,基础道德任务,有效育人途径,培养习惯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成就学生做人的根基。

美国杰出的企业家、作家和演说家奥格·曼狄诺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德育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理解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基础道德品质是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品质。亲社会成员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积极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人的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也是基础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养成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个系列的态度。

所谓敬业,指对事所持的积极的态度,即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

敬业的教育内容分为:立志勤学、积极工作与勤劳俭朴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所谓乐群即对人的积极态度。指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乐群的教育内容分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关心集体与遵规守纪四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应尊重与友善。

 所谓进取指对己的积极态度,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

进取的教育内容分为:善学力行、勇敢坚毅与求实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

 所谓环境保护即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指热爱环境,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这四种良好的态度系列,是依据人的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依据现代生态学观点,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必须适应 (包括顺应与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概括为事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上述对人、对事、对己与对自然环境的四种态度系列就是依据这种生态学观点(即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这四种态度是人积极适应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为了实现基础德育任务,作为初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怎么实现立规成习?

初中二年的具体做法:

初一的工作重点:  

1.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记住他们的姓名、相貌和特征,思考着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学校、潜能各异、行为习惯不一的学生尽快走上中学的学习、生活轨道,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2.制定育人理念和班训。

我们的育人理念: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我班的班训:健康 和谐 团结 进步

3.制定班规。

为了培养每位同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自身素质,形成一个团结、奋进、求知、创新的班集体,根据本班情况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及学生量化考核细则。班规的内容尽量详细,操作性强。包括两操,集会升旗,课堂纪律,作业,卫生,文明礼仪等等。设计德育量加减分制度。第一部分为惩罚与扣分制度,第二部分为奖励及加分制度。

4.注重班干部的培养。

在军训过程中了解学生,暂定临时班干部候选人,进行谈话和工作方面的指导。在本学期中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定位班干部为同学们的公仆,热心为集体奉献自己。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1)。设立学生当副班主任。执行班主任安排的任务,反馈学生的心声,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2)。班长主抓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和活动。

(3)。生活委员负责学生健康,医务室通知安排,以及每月饭费的收取,最好两名一男一女。

(4)。值日班长负责制,管理每日卫生。

(5)。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主要负责板报,绿版,和每次主题班会前面黑板的设计,要求绿版内容每周换一次,可以是大家读到的优秀的文章,或是一些趣闻轶事,或同学出得习题等等,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大家都可以贴出共享。没贴一张德育量化加1分。

(6)。学习委员主抓班内学风建设,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和学习结对互帮互助小组。

(7)。课代表,每科不止一个课代表,分工明确,比如收发作业,记录作业上交情况,课代表的早读任务。以及对科任老师的工作的帮助。做到责任到人,表扬做的好的课代表,调动其他课代表的积极性。

(8)。小组长负责收齐每日作业并向课代表汇报上交情况。

5.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三种观念,第一种观念是:尊师重教。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只有尊敬老师才能学好知识,所以,要求新初一学生对老师有礼貌,在班内形成尊师、爱师的风气,加强学生的向师性。第二种观念是:纪律观念。纪律是学生学习的保证,也是班集体行为的保证,纪律散漫的班集体就是一盘散沙。第三种观念是:感恩是一种美德,使学生学会感谢父母,感谢亲人,感谢老师。

6.抓住德育的主战线主题班会:                                            

利用主题班会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情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特长和爱好,使同学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新生入学主题班会 (新起点,新梦想),习惯养成主题班会  (好习惯伴我成长),感恩与奉献等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7.开好每次家长会,同时及时和家长联系互相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违反班规情节严重者,写反思并有家长评语。

和家长统一战线,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8.及时从科任老师处了解学生的状况。做好后勤工作。形成教育合力齐抓共管。

初二的工作重点:

1. 引导学生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建良好的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可以考虑改选班委。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树立责任意识。

5.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与同学正常交往,尤其是男女生的交往问题。

6.建立个别学生档案,进行思想上教导,心理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学习上指导。

7.重视主题班会。  

8.开好每次家长会,同时及时和家长联系互相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育人的几个有效途径。

     1. 以人为本,正面引导,选择学生成人的核心榜样。

优秀学生为榜样,使学生找到行动的参照目标。初一时我请以前带过的优秀的创新学生到班级发言,谈他们初中三年的辉煌创新史,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同时在班级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随时发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形成正气,带动了学风、班风,使全体学生找到了行动的目标。

2.依托实践,把德育融入日常生活。

“看过的忘记了、听过的记不住,体验过的终身不忘”,“一千次的说教不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学生总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体验——提高。理想的德育,总是重视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因此,我充分利用每一次班会,每一次博识,每一次拓展训练,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问题,及时有效的去解决,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

3.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人的道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从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形成道德情感、落实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它本身有着自己的规律,我们要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他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三者的关系,激发学生成人的动力。比如学生的德育量化分直接和评三好,评优干,评文明之星,以及评选班委挂钩,所以同学们很重视自己平时在班级的表现。平时多表扬少批评,尽可能的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给它扩大化,找到适当的机会为其树立威信,使其得到同学的认可,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将尽力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按照基础德育的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攀登新的阶梯,夯实学生人生根基,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



 

 

参 考 文 献:

 

奥格·曼狄诺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世界知识出版社

梁若冰.余秋雨谈人文素质培养之道[N].光明日报,2003-4-2.

王莉   《班主任之友》第五期《巧抓绳子头 大步向前走》

湖北教育学院 班主任之友杂志社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云胜、张世贵.公德的指认与公民道德建设[M].

中国教育报,2003-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