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一次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

2011-02-22 13:38

文综教研组  高国欣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研究新的课程改革动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质疑

 

近日,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中,学生的一次课堂争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课堂争论的产生: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2页中有一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在教材中见到的第一张地理现象分布示意图,该图的充分利用有助于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增强。

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作答:

1、读图概述太阳辐射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

2、读图说出世界上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区,试分析其主要形成原因。

3、读图说出世界上太阳辐射总量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

一学生答道:世界上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地区是在青藏高原,因为它地势高。

笔者追问道:地势高的地方,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学生齐答:离太阳近。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张京锟同学抛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和问题:“不对,地球离太阳那么远,青藏高原高出来的那部分根本不算什么,为什么它的太阳辐射最强?”

他话音刚落,后排的几个同学同时举起手来,我叫了其中的牛书迪同学回答,他理直气壮地反驳到:“虽然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很远,但由于宇宙是真空的,所以,太阳辐射没有太多被损耗,然而,进入大气层后,由于尘埃和云的影响,太阳辐射受损较多,因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所以太阳辐射到达青藏高原时受到的损耗较少。正是由于太阳辐射受损大部分发生于大气层内,所以太阳辐射在大气层内行进的举例就绝对了射线受损的程度。”

他的发言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同。

  张京锟有些着急,索性走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边画边讲:“我认为太阳辐射之所以在海拔高处大而在海拔低处小,与它离太阳的距离无关。如图(略)。其高度差与日地距离相比可忽略。”

  这时,坐在第二排的女生曾黉同学忍不住走上来,在张京锟同学画的图上也边讲边画起来:“太阳辐射的强弱是针对地球上的各个地区而言,产生差异的原因也是由于各地的地势环境不同,所以,在此谈论地面距太阳的距离是无意义的,而就地表而言,青藏高原的海拔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差异是很大的,所以,海拔高度应纳入原因之一。”

一场激烈讨论过后,笔者逐一做了点评,最后总结:大家不愧为实验班的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分析地理现象时,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要特别注意它的时间性或空间性,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总量大的重要原因是地势高,主要是指在地球大气层这个空间尺度内考虑的;二是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包括地理现象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常常与多种因素有关,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总量大除了地势高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

出示投影: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主要原因:

•         地势高,空气稀薄,受大气影响少。

•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路程短。

•         降水较少,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         空气杂质少,大气透明度好

•         臭氧层变薄

 

课后,学生在课堂上激烈地争论,令笔者在兴奋之余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二、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

学生课题激烈的争论,令笔者在兴奋之余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1、            有关地理教法的思考

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这节课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成因,笔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找出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并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不断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轨迹螺旋式上升。事实证明,这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而在后面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对此知识了解较少,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了些有趣的资料和精美图片,同样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有关地理思维能力的思考

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中国或世界许多自然现象,又包含了不同地区丰富的人文现象,因此,学生不仅在地理课获得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有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主要包括读图判断、综合分析(还要考虑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推理等能力,当然也包含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是在前几种思维能力较强后才有可能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地渗透这些能力的培养。

3、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的“情”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师生间、生生间要充满和谐、友善的情谊,教学中才能“以情育思”相互交流。教师的全神贯注,满怀激情,学生的凝神倾听,积极思维,会心的微笑,含蓄的眼神,鼓励的手势,赞许的目光,都蕴含着情的交融,理的期待。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的成功感,在这样氛围中,教师激活了学生原先的经验,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不迷信教材和教师,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这样的课,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洋溢着气韵情致,充满韵味,令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回味无穷。

4、课堂的延伸——进一步探究现实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激发了笔者的灵感,结合学生近日与笔者探讨的一些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其中不少是跨学科问题,但哪个学科都不提,学生很关心),命名为“较难解释的现实问题”系列,将它作为课题展示给学生,学生可自愿分组参与探究,凡参与的同学成绩记录在平时成绩中。由于题目大多是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不少学生参与了这次探究活动。现将“较难解释的现实问题”系列一的题目和初衷简述如下:

•         南极臭氧空洞最大的原因?(这是一个学生很关心但很难解释的问题,为此,学生问过化学老师仍没有答案,学生很想探个究竟。)

•         各种通讯工具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如手机、小灵通、有线电视、电话、无线电等的信号是如何传播的?物理问题!也是地理问题!)

•         2012太阳风暴的预测(已有很多学生问过这个问题了,据说是玛雅人的一预言,但这一年的确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值得关注!)

•         寻找观测天体的手段有哪些?(学生很纳闷,银河系已经很大了,河外星系怎么发现的?最远的天体距我们200亿光年,天哪!怎么发现的?太神奇了!)

•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层温度低,为何能反映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的表面不是低于周围吗?为什么黑子越多,太阳活动越强呢?很难理解嘛!)

     学生的探究结果未必理想,但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懂得了学问,不仅要会学,还要质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几点要求”《地理教学》2009年第8期    李功爱

“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及其修炼的心理策略”《地理教学》2009年第8期    杨震华

“地理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自愿的有效利用”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7期  彭琰清

“再谈什么是一堂好课”                                    林培英博客 

“简议‘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                        林培英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