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

2011-02-19 09:02

英语教研组  徐静

内容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成为了班级健康向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的要求,从班级文化的含义、班级文化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建设三个方面来阐述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班主任在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实现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班级,文化,功能,建设,学生,班主任,新课改

正文】:

前言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群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就在班级。我们关注教育,就不能忽视对班级的研究。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

  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班级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呼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有机整合且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

一、    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远至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书院,近到我国现代的一些名校优班,无不说明这种文化的源流之深,影响之广。

  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指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等多种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它是班级的灵魂,校园文化的基石。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文化正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习活动的成败、智商和情商的发展等起到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

二、    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是特定的文化环境,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激励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二)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三)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四)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    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赋予班级环境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借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一旦我们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创造优美教室环境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特别重视班容班貌的布置。每次布置教室,除了做好教室宽敞明亮,地面整洁,空气流通,桌椅摆放整齐工作外,还能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共同的家园。”如:在本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课上,我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主题,让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们纷纷出谋献策,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点子。并自己选择承担班级布置工作的某一项任务。这样,学生有条不紊地忙开了。他们有的购买材料,动手制作,有的张贴悬挂等,通过同学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终于完成了“装饰工程”,把自己的“家园”布置的焕然一新。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与主人翁地位,又给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生活环境。

  2.展示班级文化气息

  作为班主任,我还和学生们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创立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学习并发扬优秀前辈们的各种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例如:开学一个月之后,我让全班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之后,选择了“博学厚德,睿思力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它做成标语贴在教室的正前方作为班训,这十六个字提示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每个人都应该脚踏实地,在这个集体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同时也为班级荣誉贡献力量。在教室两面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和我们学校的校训“自觉、勤奋、求实、创新”,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斗志。在教室的前方的角落养殖盆花和金鱼,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最基本的生物和动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心,并且给教室增加了温馨感。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区,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期的主题黑板报给学生们增添课外知识;利用班级宣传栏表扬班级内各种先进事迹,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互勉互励。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室布置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期、学年的教育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

  1.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
  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2.进行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新课改条件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生长在社会高速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有着原则分歧和对立,广大学生在课外往往受到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熏染,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将这些观念带回到班集体中,并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这必然会影响班级和谐,影响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追求。“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上的武器去解决”,班主任想要阻止不健康利益观对学生的影响,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教育,以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3.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新课改要求培养既具有民族品格又具有国际胸怀的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其精华永远是主要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纳其它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史上的奇葩,这种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助推剂,是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传统文化教育,既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无法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更谈不上培养立足民族品格的优秀人才。

  4.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从内心深处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从外在方面规范着他们的行事原则。新课改条件下学生们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处事行为和风格日益多元化,但同时又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建设颇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独具慧眼不断挖掘具有自身班集体特色的典型和榜样,将视线投向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课堂内还有课堂外,只要是符合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事迹都可以推广宣扬,这要求班主任一是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个人的好恶、亲疏树典型,而应面向全班学生。二是不能只以成绩论典型,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的好坏当然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应成为唯一标准。三是多正面,少反面。好典型好榜样的树立,尤其是班内的优秀典型,固然对同学们有极为直接的现实感召力,而历史的现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例也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四是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宣传渠道上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班级舆论,在抓典型、树榜样中充分发挥其吹鼓手的作用,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道精神防火墙,防止班级木马对班级文化的进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
  实践是第一性,精神始终是第二性,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据此班主任要完成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完整的人格。  

  6.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尤其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学生们在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需要及时的排除,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的一剂精神良药,否则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影响其健康成长乃至将来的人生道路。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重要保障。 

 
  (三)制度文化建设——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保障。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一大核心,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建设的核心理念,然而现有的班级制度文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应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校纪校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创建新的班级制度文化势在必行。
      创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打破旧的框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定位师生的关系,重新规范师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新秩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创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实现以下的转变。


    1.实现班级制度由管理性向人本性的转变,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本身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实施自我确立的目标时,如果得不到关怀和尊重,他就会产生焦虑、冲突,导致要么固执已见,要么委曲求全的矛盾心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的身心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情绪极不稳定,极其需要关怀和尊重,如果过多地惩戒,反而会物极必反,出现很多问题。“以人为本”的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软”管理,通过对人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将班级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内心法则和外显行为。
    “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的出台并不是教师一意孤行制定或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而是根据校纪校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权参与。此时,尽管建立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学生不会有压抑感,心情舒畅。因为规章来自于学生,符合主体需要。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立足于人本性,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灵发育环境,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大家就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


    2.实现班级制度由权威性向主体性的转变,让班级制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人本位”班级制度会对学生过于放任,难于管理,还是严一点好,这样学生才怕。于是采取铁血手段,捍卫绝对的权威。在权威的震慑力下,学生仿如受宰割的羔羊、被统治的奴隶。这样的主仆关系虽然可以维持一定的局面,可是这样的“怕”是口服心不服,师生关系必然越闹越僵,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倒不如让学生为“主”,我们为为学生服务的公仆,这样结果会迥然不同。
    如:设立值日班长制。设值日班长,旨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服务意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实践中尝试与同学沟通,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值日班长应以身作则、尽职尽责、严格公正地做好班级每天的常规管理工作。全班同学对值日班长工作有监督、建议和检举的权利。
    再如评选“班级当家小组”。为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每周评选班级最优小组,张榜公布,作为班级当家小组,有权管理班级日常事物,并可加分。
    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班级制度的主人,这样不是放任,而是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更利于学生自律自治。


    3.实现班级制度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让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班级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究竟能不能杜绝学生的不良行为呢?显然,如果不是出于学生的自觉自愿,是不可能的。要学生自觉自愿地遵守,关键是要融化学生的心灵,这就必须要有爱心,对学生多些关爱之情,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为他好,这样他们才不会犯,不会再犯。正所谓柔能克刚,当制度融进爱心,这块冷冰的钢铁才会变暖,才会温暖学生的心。
如有学生迟到,教师切不可不问缘由,就大声斥责或用班规论处,应先让学生进去,课后再找他询问原因,我想这位同学一定不会再轻易或无故迟到,而这位老师也会在学生心中留学生下美好的形象。
    另外,我们在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的时候,应提倡多点赞美,多点关爱,多点微笑,那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如,管纪律时,不要总记那些破坏纪律的同学,应换一种角度,多表扬一些好学生,这样,破坏纪律的同学就有可能向好的同学学习。
    当班级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时,德育工作就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班级制度这块钢铁将变得坚韧无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往而不利。
    总之,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实施班级管理,用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文化的氛围来熏陶学生,用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终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语

  新课程改革正在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这无疑是对原有班级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从而引起了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等方面的变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解构”和“重建”。课程改革又是一场关系民族未来兴衰的文化变革,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重新构建有助于培养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的班级文化,无疑是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课程改革的大幕刚刚开启,构建新型班级文化的探索也才刚刚起步,探索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做。笔者相信,只要本着教育是为了提升下一代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这一原则,切实从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我们一定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占玉芳,杨勤学.班集体建设三部曲.班主任之友,2001.
2、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6.
3、苏霍姆林斯基全传[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2007
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7、陈和娟——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8、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刘  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10、叶谋志——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