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2011-02-19 09:02

文综教研组 张婧华

一.学科渗透存在着合理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从教育的目的看,一个人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从教育内容来讲,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整体,只不过研究中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分为历史、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这些学科在纵向深入发展的同时,又必须横向延伸,线股渗透,趋向结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分析,课堂教学若不能有机渗透,学生着眼于局部的研究领域,得到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各个部分的知识,而不能从整体对人类有所认识,这就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化教育的今天,实践证明,一种课程模式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往往又伴随着某种不足。如分科教学,虽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却不利于学生在学科之间进行横向的知识沟通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通过嫁接、嵌入等方法融合其他学科,产生“杂交”优势,这不仅能将本学科的原有功能放大,进而还能产生新的综合功效。

文综三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地理是空间,历史是时间,政治是观点,三者的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新课改所倡导的这种学科整合,正是一个知识渗透,重组、互补、凝集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发展变化的,而地理学科突出的就是空间特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政治学科中的哲学所阐述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史地学习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史地做为具体学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个案和证据。所以培养学生将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三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联系、渗透能力不仅是用学科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的能力,而是用学科知识理论去观察联系,评价其他学科中相关问题的习惯,养成看到某一问题,都联系用其他学科知识分析的习惯。有此习惯,则学生必然能大量地观察到、注意到两科或三科之间的交叉点,并养成全面分析的素质,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这就势必要求历史教学应树立起“内引外联”的教学思想,不仅要“深挖洞”,而且要“广积粮”,加强与兄弟学科横向联系的研究,实行学科渗透,“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横向联系,形成教学的交叉。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信心百倍地迎接“3+X”的挑战。这样既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二. 政史地三学科的渗透问题

1、地理学科与历史知识的渗透

顾颉刚先生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所以不明地理的人是无由了解历史的。”地理知识对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全方位分析历史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定的空间位置和时空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反之一个地方形成现在的地域文化、经济现状与历史发展不可分割,是有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教师在讲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时,要注意图文对照,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便于准确牢固的记忆历史知识。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关于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涉及到关中平原的气候变化,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的破环等问题;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经济重心的转移、人才的流动、技术的传播,联系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交通条件等相关知识,最终得出认识。这样史地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记忆,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

另外,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时,经常注意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熟悉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或懂得该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时空概念,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素质大大提高。在讲到一个具体史实时,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中去分析,不能孤零零地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比如“为什么鸦片战争时英军到达南京城下,清政府要议和?”,教师就可以略加引导,指导学生从历史上政治影响、地理条件、经济分布上去分析其原因。讲《亚洲的经济》新加波、韩国的发展战略时,我们可以联系到两国的资源情况和地理位置,使学生从中了解他们采取这些发展战略的原因;讲郑和下西洋顺着海洋的风向和洋流航行,结果成功往返;在讲这些内容时我们会联系到气候地形等地理知识。以地理为基础去学习历史,可以使一些内容更易理解,更直观。

在史地综合渗透中,要注意说明地理环境特点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历史活动的影响和历史文化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运用历史活动说明地理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规律指导下活动。这样才能使人类的历史健康发展。这是地理、历史知识整合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2、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用辩证唯物的思想领悟历史知识。中学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历史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知识的精确,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时,就运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来讲述;我们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就要讲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我们在讲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时,也必须联系到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等内容,这些内容看来好象是属于政治课的,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的东西,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涉及到。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另外,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记住现成结论的水准上,而应该使学生能从理论上掌握其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政治学科的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评价人物、事件应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这样分析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对李鸿章的评价,教材既介绍了他的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也提到了甲午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怎样认识?对他的评价就应该用全面的观点,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3、分析历史事件或事物的原因时,注意政史地的综合渗透

在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时,不仅要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必须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问题“从自然和社会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其答案从政治、历史、地理各科分析可组织为:①地理因素:自然环境优越,对经济活动承受能力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大;交通通讯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劳动力和侨乡的优势。②历史因素: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企业集中,沿海地区的文化、教育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人们有较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活动能力。③政治因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有利于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制定了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这样,运用政、史、地三科知识的答案就比较完整了。这样的答案才是比较科学的。再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设计问题为:①用地理知识解释为何英国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大规模开始于畜牧业?②体现了政治学什么道理?(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必须灵活运用,灵活思考,思维才能放得开,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相联,而不能局限于课本。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知识面宽,信息量大;并能够抓住重点旁征博引,引导学生运用以学过的各学科知识综合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比较灵活和巧妙地把相邻学科知识引进历史课堂教学。不要只精通一门学科,只做“专家”。这也就要求教师应不断与其他各科教师进行交流,在知识上互为帮助,避免在相同或类似的知识上出现重复或出现矛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