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2011-02-16 16:20
生物教研组 王雯斌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表明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渗透如何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从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命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人类社会负责。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因此在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题词:生物教学 责任意识 渗透
责任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来到社会上, 就要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中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 在家庭是未成年的孩子, 在社会生活中是未成年公民, 这三种社会角色规定了他们特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逐渐明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摆正个人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责任, 并使之成为内心的信念和自觉行动[1]。责任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它主要是指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职责,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初中生年纪尚小,世界观、人生观还暂未完全形成,因此结合生物学与自然、社会结合紧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生物拓展活动中增强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才出现具有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类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然而高智慧的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以自我为中心,藐视、践踏它类生命。“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伟大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以家蚕为例讲解了昆虫的发育过程。教材中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家蚕发育不同时期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按照家蚕发育的时间顺序正确排列这些图片。在此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很顺利。这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根据这种情况笔者搜集到了一些蚕卵,并号召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饲养。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摘桑叶,有人负责饲喂,有人负责清理工作。学生们亲历了从卵孵化出小蚕的过程,又亲自饲养它们长大,目睹了由蚕化蛹的过程,观察了蚕蛾交尾产卵的过程。这些蚕完全由学生饲养,在此过程中教师也灌输给学生要对其他生命负责的意识。当然由于某些原因在此过程中,有些蚕在蜕皮的过程中就会死掉一部分,有些蛹在从茧中羽化成蛾的时候又会死掉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与此同时学生在整个饲养蚕的过程中,对其他生命的责任意识也正在逐渐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由学现在的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当遇到一些学生自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采取极端的方法,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讲述本节课的时候,师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问题,假设自己无法解决,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成绩不理想、早恋、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误解等等问题,让学生作为主体,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就能够对自己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压力,缓冲矛盾,使自己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在常规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989年12月,我国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的出台规范了环境行为的准则,确定了环保的责任。因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的一节是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通过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与本组老师组织学生,让学生设计实验,自己选择实验地点。有些小组选取校园作为实验地点,有些小组采集和测算的是地铁和公交车中的尘埃粒子。并且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造成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点尘埃粒子数目不同的原因。如校园组的发现人为活动是造成校园中尘埃粒子数较多的原因,因此学生们进行资料的查阅,发现松柏类、广玉兰等树种具有除尘的功能,为学校提出了合理的绿化方案。地铁公交组发现公交车中的尘埃粒子数明显多于地铁,为同学们的提供了更好的出行工具,并且分析公交车尾气的排放,地面的扬尘均是造成公交车中尘埃粒子数较多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应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通过学生自己亲历的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能。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学生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以及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对比了若干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某些湖泊、冰川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给人类的危害,这个学生用清晰的语言向班内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班级内部学生都有很大感触,认识到正是因为人类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导致类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极熊栖息面积减小,洪涝灾害越来越多。如何减少或减缓这种现象就是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进行引导,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感触到感想,形成了一定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搭建各种平台,潜移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
参 考 文 献
[1] 刘玉凤.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164-166,继续教育研究,2006(4).
[2] 王可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38-43,教学平台,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