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可行的干预措施

2011-02-16 16:03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研组 王雯斌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解金辉

摘  要: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面临一系列的适应,在此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个别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是导致学生辍学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本文拟对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可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 厌学 干预

 

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可行的干预措施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在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厌学情绪继续发展就可能演变为厌学症,因此对厌学情绪的产生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 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1.1    厌学情绪产生的外在因素

1.1.1          家长期望过高

  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要想成为竞争中的获胜者就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因此社会把能力的培养归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会对孩子有着一定的期望,而当家长心理标准与孩子的回报不相符合时,家长的期望就会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的消除只能通过成绩的改变,但是成绩的取得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试题的难易、心理状态、身体因素等。因此成绩改变与否直接关系着家长的心理。这样长此以往,家长所认为的关心是一种变质的关心,对学生有害而无利,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倦情绪。

1.1.2          教师原因

  教师是与学生学习过程最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各种行为也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直接诱因。

1.1.2.1 教育观念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很多教师认为分数最能说明学生的一切,因此分数成了检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观是“人的和谐发展”。于是成绩差的学生便成为各任课教师的众矢之的。任何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而当教师以为的去指责批评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最直接的是学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成为教育的抵抗者,慢慢的逃避教育,产生厌学心理。

1.1.2.2 教育形式

  现在的社会信息十分畅通。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这就对教师如何将知识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的教学在很多时候还是以说教式教育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变成了抄录机器,没有主动性。由于学生要进行多年的学习生活,逐渐的对学习感到倦怠,继而诱发厌学。

1.1.2.3 教师行为

  教育是双向动词,因此教育是一个双方群体共同完成的过程。在施教过程中,教师的行为跟学生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平教育是教师追求的目标,由于存在多种因素,教师对学生有着不同的情感,有时这种情感会体现出来,甚至以不恰当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伤害,并且学生往往会放大这种作用,一旦这种想法形成一种观点,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误解。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伤害大,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1.2    厌学情绪产生的内在因素

1.2.1 身体因素

  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身体会使人情绪饱满,能够应对各种遇到的问题。同样积极的心理也会有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身体因素不仅仅取决于心理,它还受着多方面的影响。比如遗传因素,辐射,病毒,化学物质等很多因素。若偶尔某一次身体出现问题,可能对心理影响不大,但是学生若长期处于这种疾病困扰的状态,就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反应,不能专注于学习,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1.2.2   智力因素

  智力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也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就不会出现厌学情绪。由于教育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因此智力水平高的学生会认为所学内容简单,而不专心听讲,造成知识的遗漏,日积月累无法将所学的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产生厌学情绪;相反,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智力水平低的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会感到学习是有难度的。这样由于没有成功的体验,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乐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厌学心理。

1.2.3   性格因素

  性格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和能力都是个性心理特征,但性格和能力不同。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人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这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采取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因此并不是所有性格对学习都是有利的,比如依赖性强,意志力差,自卑感重。这样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就会出现学习兴趣减弱。

2 可行的干预措施

2.1 建立家长学校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来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清醒的认识,因而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家长学校的建立有多种形式,如定期举办讲座,网上交流等等

2.2 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使学校与家长沟通的良好的渠道,可以使家长及时全面翔实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与任课教师及时制定合理的计划,确实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还需要良好及时的沟通,在不能及时召开家长会的条件下,各任课老师与家长之间可就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联系,如电话、邮件等。

2.3 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和谐发展,据此教师应全面改变教育观念,结合新的课改,确实全面地落实素质教育。不能只凭考试科目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应该形成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第一,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参与,让更多的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最大限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学校应进行定期培训,从教育与教学两方面进行辅导,使其在工作的起步阶段就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学校还可实行副班主任制度,在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的同时,增加一名副班主任。这种做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增加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便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构成一个人的性格的态度和行动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在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将会做什么和怎样做。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更能及时发现班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尽早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疏导。第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减少学生出现逆反情绪,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2.4 完善心理咨询制度

  学校应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心理不正常与生理不正常时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理,不能让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有思想包袱。在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学生对于自己心理方便的变化可及时向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心理教师应循循善诱,抓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症结,实施有效的措施,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2.5 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可以是在校互动也可以是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表演等。校外活动必须事先准备好,如定向越野,野外外生存,拓展训练等。在这些课外活动过程中,首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完善人格。另外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特长也有所发挥。在普及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另外在一些高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成功体验的获得,让学生缓解厌学情绪,甚至可以慢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厌学情绪的产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样消除厌学情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厌学情绪的产生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教师要针对具体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使措施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真正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或缓解直至消除厌学情绪。

 

北京市第四届‘京研杯’教育教学成果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