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

北京高中课改样本校项目课程与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2-03-23 13:49

    3月22日下午,北京高中课改样本校项目组课程与教学专题研讨会在首都师大附中成功召开,这所创建于1914年的百年老校,再一次在北京市教育同行的面前展现了它富含历史底蕴的风采。

    北京教委基教二处副处长李永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付宜红,海淀教委副主任王建忠,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颍惠,海淀教委中教科科长苏纾参加了会议。北京高中课改样本校项目组崔玉婷对汇报交流进行了主持。

    研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听课活动,第二阶段是汇报交流。

    一、享用课堂教学盛宴,初感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在第一阶段,首师大附中开设了29节研究课,为参会老师提供了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中美AP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的课堂盛宴。不论是井然有序的活动组织、细致入微的热情接待与服务,还是首师大附中学生风貌及老师们的教学风采,都给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首师大附中“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有了初步的感受。

      二、汇报分享,深刻了解附中的课程文化

      (一)校长对课程的全面介绍

    在大会上,沈杰校长做了“发展自主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大会主题报告。从沈校长的报告,使同行们了解了首师大附中课程与教学的整体面貌和主要特点。

    1、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扎实

    首师大附中始建于1914年,是一所历史名校,秉承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先生“成徳达才”的育人理念,恪守“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育人成才为本、学术研究为魂、课堂教学为主、责任大局为重”的行动方向,依托于课程建设,深化自主能力培养,实现知行合一。

    系列化包括入学教育系列化课程,班会8个系列主题化课程,德育活动系列化课程,午间视频德育课程,以及学生讲坛课程等。比如:午间视频德育课程针对学生学习时间长,对社会和时事关注不够的现状,学校利用每天下午预备铃响到正式上课之间1:20—1:30的十分钟时间,在全校统一播放视频节目。播放栏目有:新闻热点、人物风采、文化视点、道德与法、文明规范、生命健康等。像利比亚撤侨、佛山小悦悦事件学生都在“午间视频”时间及时观看并组织讨论;感动中国人物、《大家》等也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

    特别是学生讲坛,增强了生生互动,激发了道德自觉,发展了自主能力。

    3、坚持课程整合,探索高效率的课程路径

    不同课程的适当整合能够有效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手段。

    首先,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挖掘、整合、补充教材内容,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第二,研究国家必修与必选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研究适合学生学习基础的模块教学顺序;另一方面如何从高中三年整体出发研究各学科内部的整合。研究国家任意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选修课的教育功能,倡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国选课程进行内容的删、增调整与整合,使其校本化为便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精修选修课和综合素养选修课。第三,研究并尝试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将通用技术与物理学科电子技术相关内容整合,数学学科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分别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整合。第四,课堂教学与科技活动竞赛整合:地理学科将地理必修1与选修《地球与宇宙》模块及通过天文台观测与相关的天文学知识整合,培养更多的知识广博的天文爱好者;将地理必修1、必修3与选修《气象灾害》模块及实时气象观测整合。第五,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主要采取把与其相关密切的学科的必修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4、实现了自主能力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向

   学校课程的最终目标和特色体现在育人上,对此,首师大附中的课程集中体现了自主能力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向,彰显了鲜明的育人特色。

   建立了人文教育、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三者相互融合渗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优势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大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根据“一二三”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两种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了课程特色和教学风格,不断满足学生整体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践行者眼中的博识课

    江红霞老师从一个博识课践行者的视角,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了她所带年级的开展博识课的情况:(1)学生文字中的博识课,“曾以为课堂仅限于教室,是枯燥单调的,直到有了博识课,我才懂得,原来课堂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名人故居,甚至整个北京城,都是我们的课堂。创新的地点,创新的方式,创新的内容,还有哪些学生能像我们一样,拥有入戏创新的课堂呢?”……,几个学生眼中的博识课向与会专家与老师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博识课;(2)学生影像中的博识课,一幅幅图片记载着博识课活动过程的丰富照片,使大家看到了学生在博识课学习中的专注与陶醉;(3)我们开发中的博识课,向大家进一步解释了博识课的内涵,博识课是一门让学生用一种喜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很多“的课程。这就是”识“的内涵:积累常识(生活技能)、习得知识(兴趣爱好)、增长见识(终身学习)、锻炼胆识(实践体验)、学会赏识(塑造人格)。博识课的精华所在——塑造人格,博识课的课程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课程主题具有系列性和多样性,学生参与具有积极性和自主性,评价方式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课程学习者眼中的附中课程

    学生代表刘亚新从一个课程学习者的视角谈了课程学习的感受——“无论是附中的老师还是丰富多彩的课程,都让我选择了首师大附中而感到格外的自豪。“她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介绍了附中的多彩课程,各种专业水准的特长队,专业社团,小资性社团,校长邀你听讲座,学生自主组织的振兴杯体育大赛、红五月歌唱节、歌手大赛,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假期修学履行,支持学生的《逐日》等刊物,与大家分享了部分社团社长的心语,首师大附中是我们的校园、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乐园。

    三、专家点评,鼓舞附中的课程建设继续前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付宜红对附中课程进行了点评。付处长谈到,学校发展在现阶段的形势之下,一定会面临三个很重要的,也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1)学生学习兴趣,内在动力的激发调动的问题;(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3)学校的特色办学与特色发展。

    这三个话题好像没有关联,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找到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衔接点,就是丰富的校本课程建设。沈校报告中《校长邀你听讲座》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减负不是在时间和精力上,而是需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提供这样一个选择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感受和状态就是很不一样的,在某一方面不能获得成就感,但是在另一方面获得成就感,可以缓解他在繁忙的学习中的那种过度的压力,达到心理的、生理的、身心的一种平衡,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调节,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可获得成就感的方面尽管投入很多,但学生并不感觉是负担,所以我们要在现有的环境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选择性的校本课程。

    学校的特色发展,单纯比拼升学率已经是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学校要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我们也知道,如果仅仅是从建筑风格,从技术装备上下功夫,如果缺乏从学整体上的文化和价值精神的追求,那他建设不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如果只是标榜个别学生在某些领域的获奖经历,为了创学校特色而刻意打造一些特色,我个人觉得这不是真正的特色!

    那么特色办学到底该怎样来做?我觉得特色办学还得回归到我们的原点,就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他倡导的是“着眼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从首师大附中的博识课和校本课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和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至少是立足于这个点去努力,慢慢地就会走出特色。刚才从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教师富有感情的发言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样的课程不仅是给孩子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而且很好的激发每一个孩子心理上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开阔他的视野。同时,不仅仅是升学的压力,各种压力都能得到很好的一个释放,找到他兴趣的发展点。

    从课程的今后发展,我也谈一点自己的一点想法。学校课程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关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怎么更多的关注和处理好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既然是补充关系,那么大家要关注两点,一是必修和选修在知识上要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方式上要有一定的区别。希望课题组和学校都来更多的关注这个事情,必修课因为它有课表、更多的任务,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而选修没有什么太多的限制,特别是校本选修这一块,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怎么能够真正和必修课有一个互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表达的愿望。还有一点,是从保障上,作为教师,最大限度的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作为学校,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教师的自主性,当然,我们在教育部也呼吁,能给校长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最主要的是在课程的丰富多样,还要有选择,只有选择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各得其所。

    四、主持人崔玉婷做了简单的概括

    首师大附中是样本校项目组中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线性学校,通过刚才的听课和校长的报告,我们感到这所学校在课程和教学方面,有理念的支撑,就是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还有 “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还有“育人成才为本,学术研究为魂,课堂教学为主,责任大局为重”的行动方向,还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培养具有“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二种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三种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的学生。它有系统的课程结构,有四类课程,基础通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兴趣选修课程,自主研修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立体浸泡式的德育课程,重视实践课程,实现知行合一,通过课程整合完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首师大附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有理念指导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现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应该赋予课程文化内涵,构件崭新的课程文化,才能真正完成课程改革的使命。

    五、市领导总结发言

    北京市基教二处副处长李永生最后作了发言。今天下午的活动安排的非常丰富,首先我听了一节关于隐士的一个内容的选修课,又听了沈杰校长对首师大附中办学,尤其是课程改革做了一个全面的报告,非常精彩!还听了江老师非常富有诗性和感性的报告,大家都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个报告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刚才付处长做了很好的点评。

    今天我想谈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到底什么是课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和研究,今天沈校长的报告可能会引起一些思考。第二,首师大附中的课令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的教学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希望老师们注意,未来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哪?如果第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提倡所有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倡百花齐放,到今天,我们的课程已相当丰富,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校本课程开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怎们样?校长应该关注对课程的领导力和实施的能力,国家选修课程恰恰是需要我们深耕细作的。因此,未来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附中的老师很聪明、很智慧,刚才江老师汇报的博识课,给我们很多人眼前一亮,我也是眼前一亮,但仔细回味,这实际上又不是什么新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国家的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可以着力的地方,而这恰恰是很多学校没有做好这一课程,或者是忽略这一课程。应该说首师大附中的领导班子在这一块做了很细致的研究。从博识课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学生非常喜爱这一课程,效果也很好,但是是不是到此就绝对完美了?活动回来后学生也做了陈述,陈述了以后也做了一个评价,评价之后怎么办?我想,接下来我们要回溯到我们的国家课程,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种课程资源,这些到底是不是和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与国家课程建立直接的非人为性的实质性的联系,应是我们去追求的。